点击次数:1609 发布时间:2021-09-03 16:30:04
6月17日至18日,由科学技术部、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三方共同发起主办的,以“碳达峰碳中和关键技术问题与工程路径”为主题的长城工程科技会议2021年第一次主题大会在北京举行。科学技术部部长王志刚、中国工程院院长李晓红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清华大学校长邱勇主持会议。来自科技界、产业界、工程界和有关地方政府的200余位专家学者和代表应邀出席会议。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杜祥琬,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江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周大地作大会主题报告。我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常江,CCS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马劲风教授,科技处负责人受邀参加。
会议分为“零碳非电能源技术体系构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碳中和目标下工业流程重塑与建筑交通减碳”“加大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控制力度”“生态碳汇与碳移除技术潜力”“碳中和技术产业化与区域示范”等六个专题,每个专题邀请三位专家作报告,随后展开深入的学术研讨与交流,为我国“双碳”目标实现面临的现实挑战和难题提供解决思路。
其中第五专题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张小曳研究员主持。本专题讨论了提升自然生态系统固碳和地质空间存碳的未来减排潜力、关键技术和工程路径,以及长期监测和封存安全等问题。马劲风受邀作了题为“能源转型下的CCUS技术、示范与创新链、产业链发展”的报告。他从工业和电力领域脱碳的技术、措施和政策角度出发,针对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这项在实现碳中和目标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技术和解决能源安全问题至关重要的必备手段,围绕全流程全链条CCUS技术给出了技术和工程实施建议,提出为实现碳中和目标要发展大规模、低能耗CO₂捕集工程,大规模资源化CO₂利用工程,以及安全可靠的CO₂封存、监测及管道运输工程,突破CO₂驱油及炼化一体化、CO₂长期地质封存安全性监测、观测与证实的关键技术集及工程问题,重点在以封存量和减排量为核心的,适合我国地质特点的封存理论和工程技术体系建设、全流程的监测和预测(警)、安全高效的CO₂长管道运输及管网优化设计等方面开展研发与攻关,最终形成百万吨甚至千万吨规模CCUS科学研究装置、技术及工程,并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形成产业集群。
常江在18日下午的闭门会议上作了发言,他强调CCUS技术是国际公认的实现碳中和和净零排放目标不可避免的托底性技术,在IPCC四种减排情景模拟中,三种都必须用到CCS技术。而安全、可靠、可监测的CCUS工程实施,必然是建立在合适地质条件和区域环境基础上的,因此设施选址尤其重要,建议优先选择源汇匹配度高、人口密集度小、地下空间富余且负压、非经济和政治发展中心的地质构造。他认为,工程发展应循序渐进,建议依托已有捕集设施、运输渠道、驱油与封存场地,建立起全产业链大工程,重点突破现存难点和瓶颈问题,打造更完善和完备的产业集群。
本次会议旨在发挥工程科技在实现碳中和目标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实现重大突破,抓紧部署低碳前沿技术研究,加快推广应用降碳技术。我校受邀参会并作报告,体现了我校在碳中和和CCUS领域的领先地位和不可被替代的重要角色。
长城工程科技会议是工程领域最高级别会议之一,其宗旨是从工程科技的角度,进一步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工程科技创新能力,提供战略规划和咨询,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更大作用。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对这次会议的召开高度重视,充分肯定了长城工程科技会议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要指示精神、推动现代工程科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对进一步办好长城工程科技会议这一常设性学术论坛提出了明确要求。受刘鹤副总理委托,王志刚部长在会上宣读了批示内容。
会场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张小曳研究员主持会议
CCS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马劲风教授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