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十三五”以来我校本科人才培养工作综述

点击次数:1905 发布时间:2021-01-13 09:28:31

【回眸“十三五” 奋斗正当时】系列组稿


理念引领 改革创新 建设新时代一流本科教育

——“十三五”以来我校本科人才培养工作综述


“十三五”期间,我校本科人才培养始终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回归教育本质,坚持“以本为本、以生为本”,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积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构建西大特色的“一流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培养具有人文情怀、社会责任、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


固本开新,树立一流人才培养理念

——立德树人,坚守课堂教学主阵地。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中省有关文件精神,完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继续严格落实本科生思政课程学分规定。同时,发挥通识课程与学科专业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深入挖掘课程的德育内涵和元素,在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中,进一步明确思政育人目标,强化价值引领,坚守课堂教学主阵地,实现 “德智体美劳”教育理念同课堂教学的统筹规划,一体推进。

——回归本质,巩固本科教学基础地位。出台《西北大学关于加强新时代一流本科教育的若干意见》,围绕建设一流本科专业、打造西大特色“金课”、深化完全学分制改革、加强卓越拔尖人才培养、健全教学科研等效评价、推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完善教学评价保障体系、加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改革教学导向绩效分配、夯实“一院一策”教学管理等十个方面深化改革创新,通过制度创新、政策倾斜、投入增加,进一步激发“教”与“学”的活力,促进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

——以生为本,推行完全学分制改革。学校立足“高端起步,后发优势,西大特色”,实施完全学分制改革。深化围绕教学运行、学生管理、教学支持的管理机制改革。坚持以学生学习与发展为中心,全面推行专业准入准出和多元培养分流机制,完善以选课制和导师制为核心,以重修制、主辅修制等为辅助的教学管理模式,使“自主选择专业,自主选择课程、自主学业发展”落地落实,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优化结构,推进专业体系内涵发展

——科学规划,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围绕“调结构、分层次、育方向”的思路深化专业内涵建设,坚持调整优化现有本科专业结构布局,做强特色优势专业,升级改造传统专业,培育新兴交叉专业。新增智能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科学、知识产权等7个本科专业,撤销编辑出版学、保险学等4个本科专业。立足西部医疗人才需求,坚持“小规模、高起点、有特色”医学办学定位,顺利复办临床医学专业。目前,我校共有88个本科专业,涵盖文、史、哲、经、管、法、理、工、艺、医等十大学科门类,专业布局基本合理、文理专业比例协调,基础与应用并重。学校在此基础上推行完全学分制下的专业大类招生与培养工作,探索实施了“专业分流、专业准入准出与多元培养”的人才培养机制。目前,已实现新闻传播类、工商管理类、公共管理类等14个专业大类的招生和培养。

——强化特色,打造优势专业集群。对标国家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和省级“一流专业”建设要求,做好专业建设整体规划,依据“精基础、强应用、重交叉、促转化”的思路,对现有本科专业进行分层次建设,把优势专业继续做强,使培育专业提升层次。24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占现有本科专业数量的近30%,获批数量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全国省属高校、在陕高校均位列第一。

——交叉融合,探索创新人才培养。不断加强现有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和数理经济学、国学等教改试验班内涵建设。面对国家“四新”建设和新时代本科教育的新理念,探索“人才、专业、学科、科研、企业”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经管学院与开源证券在新文科、新商科背景下联合创办“开源证券-西北大学”创新人才实验班;与英国埃塞克斯大学合作举办“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与故宫博物院、敦煌博物院等联合培养考古人才,与华大基因合作成立西北大学华大学院,在推进协同育人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强化统筹,增强本科教学核心竞争力

——对标一流,实施本科教学质量提升计划。以“强化课堂教学,加强实践教学,活跃课外教学”为主线,以“本科教学质量提升计划”暨“1239工程”为抓手,坚持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和本科教学的核心地位,稳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管理方式改革,全面提升学生的“通识能力、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推动专业发展、课程建设、教师能力、实践教学、第二课堂、教学改革、国际交流、教学保障、质量监控等九大方面有质的飞跃,促进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

——深化改革,培育本科教学一流成果。坚持面向教学实际、面向教学问题,密切联系本科人才培养和本科教学质量提升,围绕高等教育教学面临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培育一批高水平的教育教学成果。“十三五”期间依托“本科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共立项615项校级教改项目,在优质课程与教材资源建设、教育教学创新改革、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工程教育认证等方面予以支持,取得显著成效。获得省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2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项,实现了我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在国家层面的突破。76项成果获得校级教学成果奖励,26项成果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获奖数量在全国高校中位列第35位,位居全国省属高校第2位。1位教师入选中组部“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6位教师荣获“陕西省教学名师”称号。目前,学校各项教学核心指标均位居全国省属高校和全省高校前列。

——课堂革命,打造西大特色“金课”。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以通识通修、学科专业、开放选修等课程模块为核心的综合性大学课程体系,不断加大完全学分制下的课程体系开放力度。以“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为抓手,引导教师对线上线下结合、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启发式、探究式、研讨式等教学方式方法的应用,支持教师开展MOOC、SPOC等新型课程建设,引领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提高教学效果。87门MOOC课程上线运行,17门课程被认定为国家首批一流本科课程,3门课程入选首批教育部在线国际平台课程,21门课程被认定为陕西省一流本科课程。充分发挥教材育人功能,加强教材的编写、选用与管理,通过教材立项和优秀教材评选等工作,鼓励和支持专业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编写教材,出台一批体现新时代特色、代表行业风向的系列高水平教材。《中国思想史》《中国古代文学史》《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中国政治思想史》《考古学概论》《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世界现代史》等7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先后出版,其中《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政治思想史》《考古学概论》等3部教材进行第二版发行,张岂之、谢阳举、张茂泽、黄民兴等先后担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编写首席专家。另有多部教材在高等教育出版社、科学出版社等高层次出版社出版,8部教材获陕西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

——创新创业,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完善以实验、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学科竞赛、课外实践为主要内容的“三层次-四模块”本科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引导学生自主实践、主动创新,推动“体验式”学习,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学科竞赛等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3303个,国家级项目487个、省级项目1209个、校级项目1607个;各类双创竞赛成果喜人,共获国家级奖项826个,省级奖项1621个,在已举办的6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共获得国家级金奖1项、银奖2项、铜奖6项;省级金奖19项、银奖29项、铜奖61项。综合运用校内外资源,深度推动本科人才培养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校所合作,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开发优质教材,共同建设满足实践教学需要的实验实习实训平台,打造产学研用人才培养“试验田”,建设国家级实践教育基地3个、省级实践教育基地6个,入选陕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培训基地。

——质量立校,建立质量监控与保障长效机制。坚持质量本位、质量立校,通过建立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加强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不断完善“教学监控与保障机制-教学质量评估机制-教学激励机制”三位一体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积极参与国家专业认证与评估,鼓励有条件的专业开展国际认证,地质工程、资源勘查工程、软件工程3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同时,学校把审核评估工作作为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建设发展的一次历史性机遇,认真贯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工作方针,大力加强学校内涵建设,高质量地保证了审核评估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新时代改革发展的大背景下,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本科教学将因时而变、顺势而为,转变观念,聚焦重点难点,攻坚克难、激发活力、勇立潮头,扎扎实实把全面深化人才培养改革推向深处,培养一流人才,力争“十四五”人才培养质量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