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次数:2733 发布时间:2021-03-10 09:27:23
11月4日晚,中央文史馆特约研究员,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西北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单霁翔做客我校“侯外庐学术讲座”,在长安校区体育馆为3000余名师生讲授“传承·融合·新生”。
校党委书记王亚杰出席活动并为向单霁翔教授赠送书法作品“金声玉振”,该作品由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西北大学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岳峰教授所书,旨在体现单霁翔教授在故宫保护和文化传承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讲座由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常江主持。
王亚杰在致辞中介绍,“单霁翔先生是西北大学的老朋友,作为学校兼职教授,他14年间先后9次莅临学校为师生作学术报告。”他代表全校师生向单霁翔先生表示感谢。结合对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的学习贯彻,王亚杰说,“西大人始终与党和国家的发展同向同行,一代又一代西大考古人与全国考古学人一道,从层层叠叠的时光尘埃中矢志探寻、发掘、抢救和保护厚重的历史文化,把考古研究的篇章执着地写在了祖国的大江南北。面向未来,西北大学将继续秉承初心,深入贯彻落实‘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要求,与故宫博物院等同仁一道,共同传承保护中华文化遗产宝库,让中华文化、中华文明在新的时代更加自信昂扬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单霁翔在报告中深情回顾了十余年来与西北大学合作交流的难忘瞬间,他说,“西北大学是著名的高等院校,充满文化情怀,不仅为国家培养了很多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一线人才,从学校走出的历届毕业生们也在各条‘战线’上肯干实干,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结合多年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经验,从国土胜境、城市新境、建筑情境、艺文心境、创意画境等五个方面,系统解读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如何实现文化遗产的抢救性保护,多维度纵深分析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多种可能性以及文化遗产资源的多种利用空间。
“让沉睡在库房的文物‘活’起来”
报告中,单霁翔生动地讲述了在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期间,致力于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的一系列举措以及向世界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探索与实践。“要让文物有尊严地存在”。在这样的理念下,故宫打开了一扇扇封闭多年的宫门,整理、保护了一件件尘土满面的文物。沉睡多年的兵马俑在展柜中神采奕奕地站立;千里江山图终于“重见天日”,青山绿水汇聚午门,尽显风采;宫廷戏楼也不再是没人前往的空落地区,而是搭起戏台,演绎中国传统戏曲,让经典在紫禁城中回荡……紫禁城从过去只开放30%,到如今已经开放80%。
春季牡丹、秋季菊花、瓷器家具、绘画书法,通过不同的主题,让一件件文物“活”起来,让不同时代的文物在同一展览中不期而遇,完成历史的对话,用各自独特丰富的魅力吸引观众。每次展览,故宫团队会一起研究文化创意产品,纹绣、图录、书画、团扇、丝巾等各类实用性的文创产品走进千家万户,与亿万民众“零距离”接触,实现文物的创新价值。
单霁翔强调,对于博物馆来说,让文物“活”起来,一是面向自身,不断深入挖掘文物藏品的文化内涵,让文化遗产资源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二是面向公众,创新文化传播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让文物的故事以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人心,走进甚至融入百姓文化生活。
“打破‘千城一面’,尊重城市文化,挖掘城市特色”
单霁翔讲到,城市“千城一面”,丢失本该有的传统与特色,给文化遗产保护带来了巨大的阻力。
城市的魅力来源于不同的文化、历史、园林、山水、宗教等各类景观,白墙灰瓦的苏州、中西合璧的青岛、历史悠久的西安……如何将这些融入现代生活,是当下文化遗产保护亟待解决的问题。他回忆了西安大明宫遗址公园的改造项目。在这里,为保护文化遗产进行了大规模的拆迁,10万老百姓生活也随之得到改善,考古工作古建筑研究的成果也得以展现。这些工作不仅让城市经济得到了发展,更让城市文化得到了彰显。
谈及福州的三坊七巷,他用“乡愁”二字描绘了传统历史街区寄托给人们的感情。划定保护地带、有机修缮、微循环保护、对重点院落进行修复,使它们成为参观者流连忘返的地方。他说,“在蓬勃发展的大城市,保留生态博物馆更是必不可少的一项举措,竹海、茶园、村寨文化都书写着不同地方的历史文化,在传统的融合中描绘了城市‘新生’的卷卷画作。”他以百年首钢的改造为范本,解读了工业文化遗产保护更是21世纪必须直面的重要问题。他强调,要让城市遗址有尊严,融入到人类社会生活,文化建筑应该担负起文化责任。
“把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
单霁翔指出,2020年是紫禁城的600岁生日,如今我们看到的只有古代建筑,没有任何一栋侵入到文化景观里的外在建筑。
清理文物、梳理典籍、修缮房屋、整治环境,打扫故宫370间房子,从“对杂草宣战”到污水截流、房屋搬迁,终于在21世纪到来之时,故宫迎来了“新生”。
通过数字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的展览,数字屏风、3D织绣、虚拟现实剧场,7部VR景观、互动式艺术展演、开放式公众教育等手段革新了文物展览方式,推动数字故宫社区,丰富公众文化服务,是故宫文化遗产与科技融合的最新产物。
单霁翔说,“好的文化遗产保护,并不是‘死看硬守’,而是让文物重回人类社会生活。当祖国大地,5000多座博物馆资源真正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时,深化文化资源,凝练文化力量,不断推出引人入胜的活动,在良好循环中让文化不断衍生,人们才会真正爱护文化遗产。”
西北大学官方微信平台发起提问征集后,众多网友就文化遗产保护方向相关问题纷纷发问。现场互动环节,单霁翔针对“人工智能技术对于文物的‘新生’有哪些作用?”“如何平衡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进行互动答疑。他表示,人工智能走进文化传播领域,还有许多未知的可能性。随着5G手段的介入,智能游览使得文物藏品及古建筑更好地满足了人们碎片化的欣赏,不单会影响文化传播的质量,更能全面立体的展现文物魅力。针对文旅融合,他指出,保护和利用都不是目的,传承才是。如何把它们妥善地保护,传给子孙后代,让历史的链条不再断裂才是当下应该关注的重要问题。他强调,文化遗产保护是亿万民众共同的事业,要给予普通民众更多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形成更广泛的文化遗产保护力量。(文/ 魏梦鸽 图/ 马骞 王鹏威 语音播报/杨叶)
会场
校党委书记王亚杰为向单霁翔教授赠送书法作品“金声玉振”
单霁翔教授作报告
王亚杰致辞
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常江主持讲座
与会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