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实现陕西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点击次数:2355 发布时间:2019-12-31 23:10:07

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实现陕西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白永秀 严汉平

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是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的新发展观。我们认为陕西只有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才能实现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一、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决定》始终贯穿着“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不管是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形势与任务”、“继续改善宏观调控,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还是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经济法律制度”等部分都多次提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问题。可见,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既是《决定》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又是《决定》的一个重要内容。

《决定》中关于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论述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提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注入强大动力”;二是提出“五个统筹”和“两种机制”,“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两种机制”即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三是提出“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过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四是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五是提出“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研究与制定,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实现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加快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六是提出“完善社会领域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以上第一条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第二、第三条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第四条为提出的“新发展观”;第五条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手段”;第六条是法制建设为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二、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一)全面发展的内涵

全面发展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就经济的“全面发展”而言,指一个国家范围内经济的全面发展,而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要突出自己的特色;另一方面从内容上看,一个地区要做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民主、法制、教育、科技等的全面发展。只有深入地理解全面的内涵,才会正确地认识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小康社会”,而且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发展是对全面小康社会的进一步明确。

我们认为,党的十六大之所以提出全面小康社会以及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的发展观,是因为我国现阶段只是实现了总体小康,是不全面的小康,现阶段的小康是不全面的小康,这种不全面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衡量指标不全面。我国目前的小康社会更多地是通过经济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等指标来衡量,而很少考虑到城镇化水平、人均寿命、人均受教育年限等指标。

其次,覆盖范围不全面。覆盖范围不全面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只是部分城市居民的小康,而大多数农村居民并没有实现小康[];二是东部地区大部分实现小康,而西部地区绝大多数并未实现小康,[];三是只是部分行业,特别是垄断行业和新兴行业实现了小康,如民航、石油、软件、咨询等行业,而传统行业并未实现小康。

最后,内容不全面。内容不全面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只是经济上的小康,而政治、文化(传统文化)、法律、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复杂)并没有小康;二是社会成员享有的现代文明不平等(如农民无法享受电脑、飞机等现代文明);三是只是物质生活的小康,而精神生活质量低,如人活的很累,缺乏敬业精神,把搞好工作未看作一种人生价值的实现。

针对上述不全面的发展现状,党的十六大提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一目标是对邓小平同志20世纪70年代末关于“小康”规划的继续与发展,是邓小平理论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我国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是中国改革开放、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报告指出“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我们认为所谓“全面小康社会”是指绝大多数人的收入达到或超过小康标准,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缩小,经济发展水平更高,政治、文化、法制、科技、教育及民主建设全面发展,人际关系更加和谐的社会。其涵义有四:一是指地区、行业之间全面发展;二是指经济、政治、文化、民主、法制、科技、教育全面进步;三是指贫富差别缩小,绝大多数人民的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四是指总体水平提高。可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一个全面的、高水平、多层次、动态的综合目标体系。全面小康社会关键在其全面性。全面小康社会的全面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覆盖范围的全面性,不只是少数人的小康,而应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不只是东部地区的小康,而应是东西部的全面小康;不只是城市居民的小康,还应是农村家庭的小康。二是建设内容的全面性,不仅指人民拥有的生活资料的数量增加,而且指生活质量的提高;不仅是通过经济增长从而增加人民的物质财富,还包括不断健全和完善民主程度,使人们能够拥有更多地民主权利;不仅指经济发展,而且指科学、教育、文化全面发展;不仅涉及到经济效率问题,也涉及到社会公平问题;不仅涉及到生活方式的现代化问题,也涉及到人的现代化问题。

(二)协调发展的内涵

协调发展是新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协调发展的内涵也更为广泛,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现阶段,我国区域之间并没有呈现出威廉姆森所假设的“倒U型”曲线,即协调发展的趋势,而现实中区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表现为绝对差异,还表现为相对差异;不仅表现为结果的差异,还表现为过程的差异;不仅表现为区域间的差异,还表现为区域内部的差异[]。而且不仅通过横截面数据可以放映出现阶段的区域差异,同时通过历史数据可以反映出区域差异还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面对区域之间的差异和差异不断加大的趋势,引起了理论界和政府部门的关注,首先,区域差异的现状及成因引起了理论工作者持续的、高度的关注,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其次,中央政府已相继实施了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等一批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力图缩小区域差异,实现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这一点在党的十六大报告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得到了明确体现;再次,各个地方政府特别是欠发达的地方政府也竞相出台一系列旨在加快地方经济发展的政策,以尽可能地缩小区域之间的差异实现区域之间协调发展。

第二,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由于我国现阶段的城市化水平低,城乡之间不管是在个人可支配收入和人均纯收入之间,基础设施方面,文化、卫生、教育等公用事业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距。城乡之间悬殊的差距不管是从理论界通常所提到的“二元经济”,还是从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来看都能够加以放映。城乡之间存在差异是客观的,但悬殊的城乡差距是不利于社会发展,特别是对于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大国而言,所以,对于我国而言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成为协调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城乡之间协调发展,使同一个国家的公民不会因为户籍制度的限制而不能共同分享现代文明。

第三,产业之间协调的发展。协调发展不仅包括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以外,还应包括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产业之间的不协调,即某些产业的发展滞后会对整个经济发展造成制约,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则会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通过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可以有效地降低协调成本、交易成本,实现规模经济,同时通过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可以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通过产业链之间的后向拉动和前向推动作用,增强产业发展对地区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协调发展除了上述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以外,还应包括经济、社会和生态之间的协调,人和自然的协调以及人和人的协调。

(三)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狭义的可持续发展指是指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广义可持续发展是指各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在实际生活中,可持续发展已渗透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各种行为中,如一个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是要实现代内平等和代际平等,可持续发展的内容不仅包括经济的可持续,还包括社会的可持续和生态的可持续。

三、陕西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现实差距

(一)从全面发展的视角

从全面发展的视角来审视,陕西发展的现状是一种不全面地的发展,陕西发展的不全面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充裕的基础资源、丰富的高端资源和陕西经济发展滞后并存[⑥]。陕西能源和矿产资源相当充裕[⑦],科技、教育等资源也极为丰富[⑧],也就是说初级资源陕西相当丰富,高端资源陕西也相当丰富,但是陕西的整体经济实力的排名却比较靠后,所以说陕西的发展是不全面的。

第二,现代化都市与落户的乡村甚至偏远的山区并存。在陕西一方面有现代化的都市,如西安开发区的发展以及其现代化程度不亚于其他城市的发展水平,另一方面还有大量生活中秦巴山区和黄土高原上的贫瘠土地上的贫困的村民。也就是说,有一部分人已经实现了小康,但还有一部分人还未摆脱贫困。

(二)从协调发展的视角

从协调发展的视角来审视,现阶段陕西发展极不协调,这种不协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区域之间发展不协调。由于东西窄,南北长以及地形地貌的特征,陕西被分为陕北地区、关中地区、陕南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的明显差异,陕北、关中、陕南三大地区之间的发展也存在明显差异。

第二,城乡之间发展不协调。陕西的城镇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陕西的城乡之间的差距也非常明显,一部分人在享受着现代文明(工业甚至是后工业文明)的同时,还有一部分人仍然主要是以传统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为主,正处于农业文明。

 第三,产业之间发展不协调。陕西在发展过程中,没有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尽管陕西已提出了“一线两带”的发展思路[⑨],但“一线两带”的产业集群优势还尚未形成。尽管陕西也规划出了陕北煤油气,关中高科技,陕南生物医药、特色产业等产业布局,但三者之间并没有形成一种有机的联系,如高科技没有实现与煤油气以及生物医药和特色产业的嫁接,整体优势并没有充分地发挥出来。

(三)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

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来审视,陕西经济发展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代内的不平等。现阶段,由于陕西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造成代内的不平等。

第二,代际的不平等。陕西经济的发展中自然资源特别是能源发挥了也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能源和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所以这样的发展是建立在代际不平等的基础之上。

四、陕西实现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一)发展思路

    鉴于陕西离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还存在一定的距离,所以要坚决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的精神,以广大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以先进的生产力和先进文化作为实现目标的手段和保障,来实现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二)对策建议

陕西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第一,发展战略从“一线两带”到“两线两带”转变,实现陕西经济的全面发展。

由于陕西发展的不全面,不协调,特别是陕北、关中、陕南三大地区之间存在明显差异,现阶段提出的“一线两带”战略对于通过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关中地区的发展无疑会起到重要作用,但是陕西东西短、南北长的特征决定了仅靠“一线两带”是不能解决陕北和陕南的问题。陕西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发挥以高新技术为主的“东西产业带”的辐射作用,还要充分发挥具有资源优势、以传统产业为主的“南北经济带”的带动作用。为此,我们认为,陕西要实现全面、协调发展,发展战略就必须从“一线两带”到“两线两带”的转变[⑩]

第二,基础资源与高端资源进行嫁接,使陕北、关中、陕南之间优势互补,实现陕西经济的全面发展。

众所周知,陕西的资源丰富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基础资源丰富,陕西自然资源,特别是煤、天然气、中药材等资源极为丰富,这些自然资源主要分布在陕北和陕南地区;另一方面是高端资源丰富,科技力量雄厚,教育资源丰富。但是陕西充裕的基础资源和丰富的高端资源之间并没有形成互补,并没有转换为陕西的现实的竞争力。我们认为关键是陕西的基础资源和高端资源没有进行嫁接,一方面致使基础资源在开发中的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另一方面高端资源利用不充分甚至闲置,表现为科研成果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程度低。所以,陕西要实现全面发展,就必须对基础资源和高端资源进行嫁接,通过基础资源和高端资源的嫁接,一方面可以增加基础资源开发利用中的技术含量,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同时还可以实现基础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另一方面基础资源和高端资源的嫁接,有利于加快高端资源的产业化程度。

第三,加快城镇化步伐,壮大县域经济,实现陕西经济协调发展。

陕西城乡之间发展不协调表现得很明显,为此,实现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陕西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关键在于减少农村人口,而减少农村人口的唯一途径是城镇化。通过城镇化的发展,会促进分工和专业化的程度,分工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会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城镇化会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同时为了实现陕西经济全面和协调的发展,缩小陕西与其他省份的差距,特别是利用陕西相对于西部地区其他省份所具有的区位优势、基础资源、高端资源丰富等优势,陕西省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立西部强省的目标。笔者认为,尽管西部强省目标的实现是陕西得以全面地发展的重要体现,因为西部强省不是一个孤立的概念的,而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指标体系[⑪],但是陕西要实现西部强省,必须首先培育出一批强县,强县是强省的重要前提。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可以被视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差异,这一点从县域的排名可以清楚地看出[⑫]。陕西要实现西部经济强省,首先要培育起一批西部经济强县,改变目前排名相对落后的现状[⑬]。总之,通过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培育一批经济强县,通过强县来促进强省,最终实现陕西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

第四,健全和完善资源开发中的利益分配机制与补偿机制,实现陕西的可持续发展。

要实现陕西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完善资源开发中的利益分配机制和补偿机制。能源和矿产资源是陕西的优势资源,陕西跻身于西部百强县中的神木和靖边两县也主要是凭借其充裕的能源和矿产资源,但能源和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性资源,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能否实现可持续,是陕西经济发展能否实现可持续的重要前提和保障。现有资源开发中的利益分配机制和补偿机制是不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不利于当地经济的持续发展[⑭]。所以,要实现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中的可持续,就必须健全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中的利益分配机制和补偿机制,在利益分配中向资源产地倾斜,同时由于能源和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要加大对其产地的补偿。通过健全和完善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采中的利益分配机制和补偿机制,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从而保证陕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陕西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渊源,为陕西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陕西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本文获得西北大学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理论研讨会征文教工组一二等奖,作者分别为为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

 

参考文献: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2002—11—8,1-4版.

[2]西北大学邓小平研究中心.创新是建设西部经济强省的强大动力[J].西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3).

[3]白永秀.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障碍及其对策[J].西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2).

[4]陕西省统计局.2002年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发展统计公报[OL].陕西政府网(WWW.ShaanXi.gov.cn)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决定》

[]据统计,目前全国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到6859.1元,而农民纯收入仅为2366.4元。尽管人均收入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是一个概念,但是,我们却可以以此为据,不难推算出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二者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上的差距。如果我们以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纯收入之比约为2.81推算,农村人口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则尚不足600美元。在我国,农村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70%,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虽然总体实现小康了,但是占人口多数的农村人口总体尚未实现小康。

[]尽管目前中国人均GDP达到800美元,但地区之间不平衡,东部平均已经达到1400美元,其中上海已达到4000美元,而西部地区平均仅有600美元。如西部一些县与东部一些县的差距很大,陕西第一县——神木县2003年全国县域排名中排到三百位之后。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2118日,14版。

[]这里谈到的区域间差异是指中国的东部、中部、西部之间的差异,区域内部差异是指各个区域内部省份之间的差异。

[]笔者将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水等)、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视为基础资源;将高科技、教育等资源是为高端资源。

[]陕西全部矿产资源潜在经济价值超过8.8万亿元,储量居全国第一位的有锶、铼等9种,居第二、三位的有煤、天然气等18种,居前十位的有58种。

[]陕西现拥有4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及经济开发区和49所普通高等学校,有2000多个科研单位,其中具有独立开发能力的科研单位898个,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的研究机构有50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