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西北大学实施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创新工程

点击次数:2024 发布时间:2019-12-31 23:10:00

西北大学实施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创新工程

 

2004年8月31日科学时报

 

本报讯 (通讯员田明纲 杜育峰)在教育部近日公布的“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验收评估优秀名单中,西北大学经济学基地位列其中,这是该校继地质学基地两次获得国家“优秀基地”称号后,在创新国家人才培养基地模式、重视和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

国家人才培养基地是为了稳定和促进部分学科专业、尤其是基础学科的发展,进而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少而精”、“高层次”创新人才而设立的。西北大学现有地质学、化学、物理学、历史学、经济学、生命科学与技术6个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和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基地数量位居全国高校前列。近年来,该校围绕国家基地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西部地区的特点和学校实际,确立了将基地作为“特区”建设的方针,按照“加强基础、提高素质、突出创新、体现特色”的指导思想,实施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创新工程,通过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加强教学设施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等措施,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在探索基地人才培养新模式上,西北大学首先从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入手。学校通过基地专业学生提前单独录取、减免基地班学杂费等一系列措施多渠道吸引优秀学生,基地专业录取分数线比其他专业平均高出30分以上;实行班主任和导师双重管理制,每个基地班除配备一名班主任外,还配备若干名学术水平较高的专业教师担任导师;实行单独编班授课,主要课程必须由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来承担;实行“滚动淘汰”和“双向交流”分流制度,分段分流培养,对达到要求的毕业生,全部免试推荐攻读硕士研究生,达不到要求的则分流到普通本科班,逐步建立起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连续培养制度。

在基地教学设施的建设上,学校加大投入力度,使办学条件在短期内得到了极大改善。“九五”以来,利用国家基地建设专款和“211”工程基地配套经费,学校先后投入近4000万元,扩建了基地学科的图书资料室,并对实验室进行了大面积改造,新建了实验教学中心,重组了实验体系。大量引入现代教育技术,有1/3的课程实现了多媒体和网络教学。

在教学改革方面,学校打破了专业界限制定教学计划,按一级学科构建学科平台课程,宽口径培养人才,创造良好的条件;不断更新、充实、完善教学内容,经常性地开设学术讲座和报告,将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及时反映和吸收到教学过程中;加强英语和计算机教学;推行研究性学习与教学方式,加强师生的互动交流,主干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的教学资源和辅导、答疑等教学环节已经实现上网;改革考试方式,将考核重点放在考查学生的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上;设立基地学生创新基金,用于高年级本科生科学研究能力的训练,目前已资助学生100多人;利用学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优势,面向学生开设素质教育通识课程,实行主辅修制和第二学位,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在潜移默化中提高。

西北大学通过对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培养质量不断提高。该校基地专业2000年以来共有毕业生535名,其中310名学生攻读硕士研究生,占学生总数的58%。物理学首届基地班16名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报考攻读博士研究生的100%被录取;第二届基地班毕业的14名硕士生也全部考取博士生,均考入国家一流科研院所和重点高校。“十五”以来,基地班学生共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80篇,与导师合作在Nature、Science上发表论文3篇。地质学基地班有四位学生共发表论文40篇,其中半数发表在SCI源期刊上,历史学基地先后有四位学生获得全国“史学新秀”奖。西北大学还积极将基地建设的经验向全校推广,先后建设和完善了校园信息网络系统、图书文献资料系统和58个多媒体教室、17个语音室,建成了一批现代化的实验室和计算机房,使学校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现代化教学体系,为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高质量人才打下了坚实基础。

 

(编辑:田明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