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仰 望 庐 山

点击次数:1742 发布时间:2019-12-31 23:09:50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而在我看来,庐山更是令人激动不已。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东坡先生的这首绝句博得了历代文人学士的赞赏。由此“庐山”亦成为人们道不尽的话题。

       我相信,那样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也必是一位哲人。作此诗时,适逢他政治上失意,沿长江东下,便道经过庐山。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可以想见,与其说是在描写庐山,倒不妨说他是借庐山而一抒其胸中郁积之块垒。

       所以我不同意历来注释者们所认为的,身居庐山之中作为“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原因即是苏翁的本意。他毕竟是在吟诗啊。

       因而,我觉得,诗末不妨将句号改为疑问号:“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样不就更能启示人们进一步多角度多层面去追寻庐山的真面目吗?或许这也更符合苏翁的本意呢!

       在我看来,这首题诗更像是一篇寓言,它融景物、诗情和哲思于一体,给人以很深的教益。

       庐山恰似一种象征,代表了人们认识的一切对象。不论面对什么样的问题,只有超越个人的狭小范围,摆脱种种偏见,才能获得总体而深刻的认识。望着庐山,谁人不产生对宇宙和人生的遐想呢?

       我想到了侯外庐先生。

       先生一生都以“外庐”自戒,便与庐山不无关系。他解释说:“身外庐山,固然可以客观立场,远观庐山壮丽之势,然而这又徒见外表,唯有身在庐山,才能具体考察庐山,研究庐山,真正做到了解庐山之实。”(见《韧的追求》)

       这几句议论显然已上升到形而上的层面。可以说,这既是先生对于“庐山”的独到领悟和体认,也是他一生致力于中国思想史研究的心得总结。

       我们正走在人生的路上。这人生的际遇何止纷繁复杂所能尽述。其间包含了太多太多,无可奈何也罢,开心快乐也罢,要真正理解和把握好、真心真意度过这美丽的人生,是很难很难的,需要巨大的勇气和艰辛的探索。

       床头放了一本钱钟书的《写在人生边上》。单从书名,就可以想见其著作者必不失为一位智者。“独来独往在人生的舞台,他的神秘一如他的风采。”先生能被誉为“文化昆仑”,从其对人生的彻悟和把握,就可见一斑了。

       先生既非完全达观世外,又同世俗保持相当距离。始终站在人生边上——不外亦不内——守望着人生!

       在我思想的冥冥深处,庐山有着许多吸引我的地方。它有着无限的风光和无数迷人的传说;从司马迁始,多少文人骚客来访于此;后来又多少政客会聚在这里……

       而它最使我心驰神往的,是它无尽的灵性。它启人神思——

       所以,我仰望庐山!

 

(编辑:田明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