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西北大学成为中东史研究的“旗舰”

点击次数:1816 发布时间:2019-12-31 23:05:48

西北大学成为中东史研究的“旗舰”

科学时报 2005年7月11

窗外,秋风萧瑟,窗户上簇拥着求知若渴的学生;教室内,座无虚席,不时传来阵阵热烈的掌声,学子们专注于原外交部副部长杨福昌、中国中东问题特使王世杰的精彩报告。这是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为师生组织的中东问题讲座,也是该所加强学术研讨和交流经常举办的活动之一。

成立于1964年的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是我国第一批国际问题研究机构之一,集中了一批精通多种语言的科研人才,拥有中、英、俄、德、法、阿拉伯等多种语言的丰富资料,出版有国内惟一的《中东研究》杂志。多年来,该所培养和汇聚了一批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有创新能力的学术骨干,拥有世界博士点和世界史、专门史(宗教史)和国际关系学三个硕士点,设有历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中东民族主义、中东近现代史和国别史、中东现代化、伊斯兰教史、阿富汗史、沙特阿拉伯史、巴勒斯坦问题、以色列问题、中东人力资源等领域的研究中创造了大量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在学术界逐步确立了中东历史的“中国品牌”,被誉为国内中东史研究的“旗舰”。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著名历史学家、所长彭树智教授的领导下,中东研究所争取到了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一般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项目在内的一批重要的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其中2004年获准的总经费40万元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当代中东局势发展与我国战略对策研究”是本年度西部地区获得的惟一同类项目。在这些研究项目的支持下,中东研究所出版了一大批高质量的学术专著、译著和论文,专著13卷《中东国家通史》、《二十世纪中东史》、《阿拉伯国家史》、《伊斯兰教与中东现代化进程》、《沙特阿拉伯的国家与政治》、《沙特阿拉伯——一个产油国人力资源的发展》、《以色列政治》、《伊斯兰教史》、《东方民族主义思潮》、《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文明交往论》和译著《犹太史》、《犹太复国主义史》、《震撼世界的伊斯兰教》等,在国内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学术成果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同和赞赏。

多年来,中东研究所确立了“历史与现状相结合,以历史为重点;基础与应用相结合,以基础为重点”的办所方针,强调严谨扎实、甘坐冷板凳的学术作风,追求创新性、学术洞察力和实用性,注重科研的实用性,把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历史研究与现状研究结合起来,倡导从事扎扎实实的创新性研究,瞄准学术前沿和空白,建立有特色的科研生长点,学术活动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彭树智教授一直在从事文明交往理论的研究。他认为,人类社会的核心问题是人类文明问题,文明的生命在交往,交往的价值在文明;文明交往是人类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关键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2002年,他出版了专题论文集《文明交往论》,内容包括有关的理论探讨和具体的个案研究,分塞人篇、阿富汗篇、伊朗篇、中东地区篇、阿拉伯伊斯兰篇、世界史综合篇和世界当代篇七个分论。此外,《中东国家通史》和修订的《二十世纪中东史》、《阿拉伯国家史》等集体著作也都以上述理论作为指导思想,文明交往理论在国内历史学界受到了瞩目。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一向重视中东与中国关系的研究,近年来中国与中东政治经济关系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这一趋势。随着冷战后形势的变化,该所的学者们扩大研究视角,大力研究“三中”问题,即中东、中国、中亚。中东所出版的《中东国家通史》、《二十世纪中东史》和《阿拉伯国家史》等著作中均有专章论述中国与中东的关系。

此外,所内学者也相当重视西部大开发、西部周边安全、中国穆斯林和中国佛教问题的研究。科研和教学像是鸟的两只翅膀。中东研究所在搞好科学研究的同时,也让鸟的另一只翅膀展现起来。该所近年来招收的研究生人数迅速增加,10年来已有29名博士生、45名硕士生从所内毕业,成为我国中东研究领域最大的高级人才培养基地。

同时,该所还高度重视研究生和本科生教材的编写。《二十世纪中东史》和《阿拉伯国家史》先后被教育部定为全国研究生教学用书,在出版历史类全国研究生教学用书方面居国内高校前列;《世界史&·8226;当代史编》及《当代世界史讲座》、《世界通史》等多种世界史教材成为教育部指定高校教材,其中《世界史&·8226;当代史编》获得了国家普通高校优秀教材集体一等奖。20051月,在北京召开的《阿拉伯国家史》鉴定会上,国内著名的中东研究专家认为该书代表了国内阿拉伯史研究的最高水平,该书也三次再版。《中东国家通史》出版以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欢迎,其中5卷已重印3次。中东研究所积极促进学术普及,广泛借助所内外力量,发挥凝聚西北地区世界史研究力量的作用,出版了多套学术与普及相结合的世界史和外国问题丛书,其中包括《世界帝国兴衰丛书》(12卷本)、《世界十大系列》(10卷本)和《外国人》丛书(已出8本)。1990年以来,该所的研究成果先后获得教育部奖励2项,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  (田明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