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十三五”以来我校事业发展综述(中)

点击次数:2959 发布时间:2021-03-09 15:55:05

【回眸“十三五” 奋斗正当时】系列组稿

奋斗铸就的西大荣耀

——“十三五”以来我校事业发展综述(中)


综合改革厚植新动能

五年来,学校将深化校院两级体制机制改革作为突破口,全面激发“学院办大学”活力和动力,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日渐形成,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迈出了坚定步伐。2020年7月8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对学校综合改革举措和成效进行了专题报道。

——“一院一策”综合改革持续推进。2015年12月,生命科学学院率先推出全面深化改革方案,拉开了学校“一院一策”改革的大幕。2016年7月,地质学系推出了全面深化改革暨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方案。其后历时三年,全校20个院系和两个研究机构的综合改革方案经学校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审定并印发执行。管理重心下移,放权给院系,在人员聘用管理、资金使用分配、职称评审、资源调配等方面赋予院系更大自主权,一系列整体设计和具体举措,将“大学办大学”转变为“学院办大学”模式,把传统的内燃机车头牵引模式转变为全方位发力的动车模式。我校“一院一策”改革被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作为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贯彻落实工作典型在《教育工作情况》专文介绍。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秘书局专门委托学校开展“高校二级学院治理机制研究”项目。2020年,学校按照“总结、巩固、谋划”的工作基调,主要领导围绕“一院一策”改革、“十四五”规划,牵头对校内74个单位进行了调研,召开座谈会16场,认真总结“十三五”以来的综合改革举措和成效,巩固改革的好经验、好做法,构建综合改革的长效机制。

——“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把握“一院一策”改革的整体思路和共性内容,做好顶层设计、宏观决策与管理服务。基于院系发展的差异化,对各院系改革方案逐一进行认真分析,与院系一起把脉、共同会诊、开出良方,并在后续方案实施过程中,由全面深化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拿出切实的“放管服”举措,为院系改革保驾护航。建立对接院系工作机制,实施精准考核,加强对院系改革方案的宏观指导,确保学校“放”得有序,院系“接”得有力。人力资源部、教务处、研究生院等10余个职能部门,深入院系开展调研,分析院系办学发展中存在的困难、面临的问题和需求,扎实推进管理重心下移、管理流程再造、服务流程优化,形成了对接院系的768条精准服务清单,为优化服务和质量问责提供了依据。

——大部制改革有序展开。逐步打破行政边界、学科边界,充分将资源优化整合起来、高效融合起来。围绕理顺体制机制,提升管理效能,成立人力资源部、国际合作部、财务资产部,构建既同向发力、又各司其职的指导协调和管理服务工作机制。围绕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促进学术协同创新,先后成立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史学部,论证推进相关学科大部的建立。学校在充分赋予学部自主权的同时,最大程度地激发相关学院、科研机构创新动力和发展活力,凝练和突出相关学科优势特色,构建跨学科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高水平科研团队,建设大平台、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

——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拓展。推进完全学分制改革,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专业、课程、学业进程的选择自由度。推进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改革、公共课程改革。成立了30余个无行政级别实体研究机构,在部分院系业务管理岗位试点取消行政级别,设立无行政级别外事副院长岗位。推进教师职务评聘改革,完善考核、激励机制。构建分层分类学科建设体系,积极探索学科交叉融合新路径。建立校院科研工作对接机制,提供“订单式”服务,形成重大任务策划机制。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构建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管理、服务体系。建立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三馆联动机制。推动大学、附中、附小、幼儿园融合互动。

——内部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构建和完善以《西北大学章程》为统领,以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学术委员会制度、理事会制度、教师申诉制度、学生申诉制度、财经委员会制度、信息公开制度为重点的“一章八制”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健全学校依法办学自主管理的治理机制,严格立项备案、合法性审查、会议审核等程序。建立制度废、改、立机制,确保制度体系符合实际、与时俱进。“十三五”以来,在党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管理服务等方面制定或修订规章制度370余份。

学科建设迈上新台阶

五年来,学校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全力推进人才培养、学术团队、科研创新融合发展,打造学科“高峰”、拓展学科“高原”,积极探索具有西大特色的一流学科建设新路径。

——“双一流”建设全面推进。设立一流学科建设“特区”,参照中央财政支持一流学科建设经费投入标准,按1:1配套政策给予地质学、考古学专项经费,全力支持地质学率先达到世界一流水平,重点培育考古学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积极向省政府争取将重点支持学校“双一流”建设工作纳入省级“十三五”规划纲要,省政府印发《关于支持西北大学“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有关问题的会议纪要》,明确从培育建设一流学科等十个方面支持我校“双一流”建设工作。组织开展“双一流”建设中期自评和周期建设总结,编制并向社会发布“双一流”年度建设进展报告,高质量完成教育部“双一流”动态监测数据填报和省级高水平大学及优势特色学科建设监测数据填报工作任务。2019年10月,教育部副部长翁铁慧来校调研期间,对学校在“双一流”建设中呈现五大特色给予了高度肯定。

——内涵建设不断强化。按照“世界一流”“国内一流”“西部一流”“新兴交叉”四个层次构建学科建设体系,形成学科纵向发展的梯队效应。实施学科方向再凝练工程,凝练学科方向119个,培育学科团队107个,14个团队提出18项学科交叉需求,明确学科发展的优先方向、主干方向和培育方向。围绕学科方向、依托学术团队,搭建高水平的学科平台,物理、化学学科平台已基本建成,生命科学与医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平台建设稳步推进。立足完善学科布局,成立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哲学学院,成功复办医学。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参评的26个学科全部上榜。学校跻身世界大学排名500强,四大世界大学排名全部上榜,位列自然指数全球第226位,较2016年位次提升224位。

——学科管理更加科学。建立学科建设联络员、学科政策协同研判、学科动态宣传推介、学科经费支出正面清单、学科管理立体化沟通“五大工作机制”,聚焦学科建设发展中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需求,开展三轮精准服务对接工作,编制《学科建设精准服务调研报告》和《学科建设摸底分析报告》,提出学科发展对策建议。搭建“学科发展水平动态监控数据平台”,组织16个学科对自主选定的84所对标高校的核心指标进行对标分析。建成并上线运行学科大数据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学科建设项目“申报—审批—立项-实施”全流程数字化管理,不断提升数据治理服务学科建设的能力。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全国“双一流”建设现场推进会上,充分肯定了我校学科项目管理模式。

人才培养取得新进展

五年来,学校不断强化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地位,深入推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努力培养具有人文情怀、社会责任、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

——本科教学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一流本科教育的若干意见》。实施“本科教育质量提升计划”,获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项,实现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在国家层面的突破;省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22项、校级立项目615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数量位列全国高校第35位、省属高校第2位,26项成果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名教师入选中组部“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6人获评“陕西省教学名师”。87门MOOC课程上线运行,17门课程被认定为国家首批一流本科课程,3门课程入选首批教育部在线国际平台课程,21门课程被认定为陕西省一流本科课程。张岂之、谢阳举、张茂泽、黄民兴等先后担任“马工程”重点教材编写首席专家,《中国思想史》《中国古代文学史》等7部“马工程”重点教材先后出版,8部教材获陕西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学校各项教学核心指标稳居全国省属高校和全省高校前列。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完成。“三层次-四模块”本科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完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487个、省级立项1209个。各类双创竞赛共获国家级奖项826个,省级奖项1621个。在已举办的六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共获国家级金奖1项、银奖2项、铜奖6项;省级金奖19项、银奖29项、铜奖61项。统筹校内外资源,深度推动本科人才培养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校所合作,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开发优质教材,共同建设满足实践教学需要的实验实习实训平台,打造产学研用人才培养“试验田”,建设国家级实践教育基地3个、省级实践教育基地6个,入选陕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培训基地。

——研究生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基本实现了博士培养在校内有条件的培养单位全覆盖,新增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2个,自主撤销19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对应调整10个工程硕士领域为4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高质量完成50个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工作,中省抽评的6个一级博士点和6个一级硕士点全部合格。导师数量较“十二五”末增长457人,增幅57%,博导增幅74%。2020年博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首次突破4000人,较“十二五”末增加1660人,增幅69.5%;在校研究生规模首次突破万人,较“十二五”末增长45.2%。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改革深入推进,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学术学位培养模式和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研究生在校科研项目参与度超过90%。获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32篇,数量稳居地方高校首位。研究生一次性就业率平均达92.12%。

队伍建设实现新突破

五年来,学校坚持“党管人才”,不断强化“人人都是人才,人人皆可成才”理念,以“尊严工作,体面生活”为旨归,以“奖励高端,调动中坚,扶持青年”为路径,深化人事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成立了高层次人才项目办公室、党委教师工作部,人力资源部,为事业发展和“双一流”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队伍保障。

——师德师风长效机制更加完备。调整充实师德师风建设委员会人员组成,建立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全员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出台了政治学习和师德师风教育、宣传、考核、监督、奖惩等系列制度,通过举办师德师风宣传月、师德大讲堂、岗前师德第一课等活动,引导广大教师树立崇高职业理想、追求高尚道德境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基础地质教师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中亚考古队”入选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附属中学、数学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入选陕西省师德先进集体,2人入选陕西省师德标兵,2人入选陕西省师德先进个人。

——人才队伍结构质量显著提升。2018年10月,《光明日报》头版刊发《探访西北大学人才井喷奇观》,推广我校教师队伍建设和人才工作创新举措和突出成果。“十三五”期间,新增国家级人才98人次、省部级人才234人次;设立院士、社科名家工作室35个。新进专任教师434人,其中博士学位获得者占比94%,非本校毕业教师比例超过83%。招收博士后363人,较“十二五”翻一番,获批国家和陕西省博士后资助项目152项,资助金额1449万元,是“十二五”资助经费的3倍。组织第十一届、第十二届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第二届、第三届高校教师微课教学比赛,遴选教师参加省级、国家级教学竞赛,获得26项省部级以上奖励。开展入职型、提升型、强化型、定制型等系列培训,累计培训教师6000余人次。基础教育队伍1人获第八届全国高中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展评大赛一等奖,2项成果获陕西省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

——全员干事创业热情澎湃。先后出台《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奖励办法》《高层次人才考核工作实施办法》等系列政策,发挥高层次人才在推动学科发展、培养拔尖人才、促进科研创新、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的关键作用。优先支持地质学、考古学等学科设立“人才特区”,授权“人才特区”结合学科发展自主制定队伍发展规划及配套政策。全面下放人才引进、职称评审、考核评价、绩效分配等相关管理权限,实现人才队伍“盘活存量、做大增量、激发能量、提升质量”。出台仲英青年学者计划、青年学术英才支持计划等激励政策,遴选出130名40岁以下青年人才给予资助支持,助力青年教师成长。


相关链接:

“十三五”以来我校事业发展综述(上):https://news.nwu.edu.cn/info/1002/15862.htm

“十三五”以来我校事业发展综述(下):https://news.nwu.edu.cn/info/1002/158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