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次数:4377 发布时间:2021-03-09 16:49:14
【回眸“十三五” 奋斗正当时】系列组稿
改革创新 强基固本 培育高素质人才队伍
——“十三五”以来我校人事人才工作综述
“十三五”期间,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严格落实“党管人才”要求,深入推进人才强校战略,按照“统筹管理、分类指导、育引并举、全面提高”的指导思想和“奖励高端、调动中坚、扶持青年”的工作思路,大力深化人事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培养造就了一批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为学校事业发展和“双一流”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队伍保障。
党管人才,高位开局,全盘谋划人事人才工作
学校党委和行政始终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学校事业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关键性工作,摆在学校事业发展总格局的突出位置,给予经常性研究、常态化关怀,统一领导、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旗帜鲜明地不断强化“人才是第一资源”“人人都是人才,人人皆可成才”的理念,以“尊严工作,体面生活”为旨归,以“奖励高端,调动中坚,扶持青年”为基本路径。在价值引领上,倡导“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薪酬待遇上,坚持“快步走、不停步”,并向广大青年教师倾斜;在机制创新上,让人才成长通道顺畅、千帆竞发;在管理体制上,加强顶层设计,在“凝聚合力”上狠下功夫,切实把“人才强校”战略转化为生动的办学实践。“十三五”期间,先后成立高层次人才项目办公室、党委教师工作部。作为学校“大部制”改革试点,2018年组建成立人力资源部,为形成既同向发力、又各司其职的人才队伍发展指导协调机制和政策服务体系奠定了基础。
师德为先,价值引领,构建师德师风长效机制
严格落实师德师风建设责任制,调整充实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委员会人员组成,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全员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持续加强师德师风制度体系建设,制定出台了政治学习和师德师风教育、宣传、考核、监督、奖惩等系列制度。通过举办师德师风宣传月、师德大讲堂、岗前师德第一课等活动,引导广大教师树立崇高职业理想、追求高尚道德境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加强师德师风考核监督,建立负面清单,将师德考核摆在教师考核的首要位置,对师德失范实行“一票否决”。特别是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营造积极向上的师德师风建设氛围。
“十三五”期间,我校“基础地质教师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中亚考古队”入选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在陕西省2016年、2018年师德先进评选中,我校附属中学、数学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入选陕西省师德先进集体,2人入选陕西省师德标兵,2人入选陕西省师德先进个人。
制度创新,改革先行,激发全员干事创业热情
深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完善全方位、全体系、全过程的人才队伍“育引服管”体制机制,提升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效能。
——创新机制,统筹资源,提升高层次人才核心竞争力。先后出台《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奖励办法》《人才奖评选实施细则》《高层次人才考核工作实施办法》等系列政策,规范完善高层次人才激励考核机制,提升创新发展活力,发挥高层次人才在推动学科发展、培养拔尖人才、促进科研创新、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的关键作用。同时,统筹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工作沟通协同,全方位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发展平台,确保人才引得进、育得出、留得住、用得好。
——顶层设计,科学评价,增强人才队伍建设发展活力。先后制定修订出台了30余项规章制度,坚持学术导向、分型分类,推进教师职务评审改革;优化职称评审体系,探索教师职务评聘机制改革;正式出台并实施新的绩效工资分配办法,进一步激发活力;不断改进单位考核方式方法,细化考核实施政策措施;出台博士后振兴计划,增强博士后吸引力,提升博士后培养质量,新增公共管理、戏剧与影视学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站数量24个,位列陕西省第二位、地方高校前三位,实现了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全覆盖。
坚持把人事制度改革作为关键环节,持续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和“一院一策”综合改革。通过优先支持地质学、考古学等学科设立“人才特区”,实现人才队伍“盘活存量、做大增量、激发能量、提升质量”。学校授权“人才特区”结合学科发展自主制定队伍发展规划及配套政策,全面下放人才引进、职称评审、考核评价、绩效分配等相关管理权限,全方位服务一流学科建设,取得显著成绩。
育引并举,正向激励,提升教师队伍结构质量
——聚才引智 高端示范。坚持培育与引进并举、引才引智结合,围绕学科发展绘制“学科树”,依托“学科树”绘制“人才树”。积极挖掘校内外优势资源,通过以才引才、学缘引才、地缘引才、合作引才、学科影响引才等途径拓宽引才渠道,大力引进学科紧缺急需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加强与第三方引才机构合作,建立海外引才引智工作站,多次赴海外招聘延揽人才,连续四年举办丝绸之路青年学者论坛,搭建平台吸引人才。创新柔性引才机制,全力推进院士、社科名家工作内涵建设,发挥高端人才以才引才、以才育才、以才聚才的头雁效应和引领作用。充分发挥院系发现人才、吸引人才、培育人才、使用人才的积极性,最大限度挖掘现有人才潜力、稳定关键人才、造就高端人才、引进紧缺人才,切实激发院系育引人才主体作用和内驱力。
——渠道拓宽 结构优化。建立体系化、多样化的人才引进机制,实行毕业生正常选聘、破格选聘、师资博士后、专职科研、多级人事代理等多样化的毕业生选聘方式。创新校外专家柔性引进机制,加大全职外教的选聘力度和校内特聘教授的支持力度。优化教师队伍学缘、职称、年龄和学历结构,实施教师高级职务特别评审绿色通道,支持教师在职报考博士研究生、从事博士后研究。教师队伍整体生机勃发、富有活力,有力保障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双一流”建设。
——项目支持 能力培育。学校加大校内优秀青年人才支持力度,出台仲英青年学者计划、青年学术英才支持计划等激励政策,遴选出130名40岁以下青年人才给予资助支持。举办中青年骨干教师海外教学能力研修班,进一步提高教师国际化水平。出台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开展以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为主线的各类教师发展和培训工作,形成“学校-院系-教师”三级联动、全员参与的创新培养体系,全方位开展“新进教师-主讲教师-骨干教师-教学名师”多种类型业务培训,不断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助力青年教师成长。
——规模增长 素质提升。“十三五”期间,学校新增国家级人才98人次,其中张宏福教授、赵国春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新增省部级人才234人次;设立院士、社科名家工作室35个。截至目前,全校现有国家级人才137人次、省部级人才329人次。《光明日报》头版刊发《探访西北大学人才井喷奇观》,推介我校教师队伍建设和人才工作创新举措和突出成果。
新进专任教师 434人,其中博士学位获得者占比94%,非本校毕业教师比例超过83%。新增双聘教授、校内特聘(讲座)教授38人,为学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学校专任教师1890余人,其中教授占比28%、副教授占比36%,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比80.5%。
“十三五”期间,通过开展入职型、提升型、强化型、定制型等系列培训,累计培训教师6000余人次。组织我校第十一届、第十二届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第二届、第三届高校教师微课教学比赛。遴选教师参加省级、国家级教学竞赛,获得26项省部级以上奖励。
招收博士后363人,较“十二五”翻一番,获批国家和陕西省博士后资助项目152项,资助金额1449万元,是“十二五”资助经费的3倍;2019年、2020年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获批项目资助人数稳列全国前40名。
基础教育队伍能力稳步提升,获得“三级三类”骨干教师称号163人次,名师工作室16个,1人荣获陕西省优秀教师称号,1人在第八届全国高中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展评大赛中荣获“一等奖”,2项成果在2019年陕西省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评选中获特等奖。